絮凝沉淀
* 来源 : 百度百科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2-12-01 * 浏览 : 184
絮凝沉淀是颗粒物在水中作絮凝沉淀的过程。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其中悬浮物的胶体及分散颗粒在分子力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絮状体且在沉降过程中它们互相碰撞凝聚,其尺寸和质量不断变大,沉速不断增加。地面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形成的矾花,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悬浮物,活性污泥在沉淀过程中都会出现絮凝沉淀的现象。
絮凝沉淀释义
絮凝沉淀是颗粒物在水中作絮凝沉淀的过程。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其中悬浮物的胶体及分散颗粒在分子力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絮状体且在沉降过程中它们互相碰撞凝聚,其尺寸和质量不断变大,沉速不断增加。悬浮物的去除率不但取决于沉淀速度,而且与沉淀深度有关。地面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形成的矾花,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悬浮物,活性污泥在沉淀过程中都会出现絮凝沉淀的现象。
絮凝沉淀原理
即选用无机絮凝剂和有机阴离子配制成水溶液加入废水中,便会产生压缩双电层,使废水中的悬浮微粒失去稳定性,胶粒物相互凝聚使微粒增大,形成絮凝体、矾花。絮凝体长大到一定体积后即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水相沉淀,从而去除废水中的大量悬浮物,从而达到水处理的效果。为提高分离效果,可适时、适量加入助凝剂。
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质量浓度在50~500 mg/L)时的颗粒沉淀属于絮凝沉淀,如给水工程中的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型。絮凝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是变化的。我们所说的絮凝沉淀颗粒沉速.是指颗粒沉淀平均速度。在平流沉淀池中,颗粒沉淀轨迹是一曲线,而不同于自由沉淀的直线运动。在沉淀池内颗粒的去除率不仅与颗粒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因此,不仅要考虑沉淀柱器壁对悬浮物沉淀的影响.还要考虑柱高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
絮凝沉淀应用
1).絮凝沉淀去除水中致病微生物
由于消毒药剂不能经常保证可靠地对水消毒,所以絮凝沉淀成了补充消毒的重要方法。虽然絮凝沉淀不能杀灭水中的致病微生物,但是,如果它能把水中大部分致病微生物凝聚起来,随同各种悬浊物沉淀下去,然后再对清水进行消毒,则消毒效果显然会获得提高。张师鲁早在1958年就详细报道了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其中一篇报告讲述的是:在水中加柯萨奇A2病毒或白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并加入纯氧化硅微粒悬浊物,再用硫酸铝或三氯化铁进行试验,所得的结果是:①加硫酸铝(40~120mg/L)可去除水中病毒86.3%~98.7%,去除噬菌体93.5%~98%;加三氯化铁(20~40mg/L)可去除病毒96.6%~98.1%,去除噬菌体99.3%~99.9%,增加絮凝剂量,去除率可得到相应的提高。②硫酸铝去除病毒的适宜pH值是6.2~7.2,则当pH值升高时,病毒的去除率也相应提高。③当搅拌速度降低时,去除病毒和噬菌体的效率则稍有降低。④在重碳酸盐中(pH=8.6~9.0),用硫酸铝凝聚沉淀物中的病毒和噬菌物,经过1~2h的搅动,可分别析离出60%和10%~25%。⑤絮凝后在水面或水面下2/3深处取水样,其中检出的病毒和噬菌体的数目均无差异。Thorup等将大肠杆菌、噬菌体T和脊髓灰质杂病毒I型加到用膨润土配制的浑水中,用硫酸铝絮凝,发现当投加量适当时,可去除98%的微生物。再分别加人三种高分子絮凝剂,发现去除率没有出现明显的提高。又如Manwaring等用噬菌体MS2加有机物配制水样,加三氯化铁(60rag/L)絮凝,可去除噬菌体99%左右。但水中有机物含量多时,效果就要降低。Chaudhuri等用噬菌体T4代表DNA类的病毒,用噬菌体MSa代表含RNA类的病毒,加硫酸铝(50mg/L)絮凝,另外又投加四种助凝剂和絮凝剂进行比较,其结果是:①化学絮凝剂可去除水中病毒98.0%~99.9%。②水中钙和镁离子高达50mg/L也不影响去除效果。③水中有机物会影响去除效果。④阳离子型聚合电解质可以提高去除效果。
2).絮凝沉淀去除水中放射性物质
用絮凝沉淀消除放射性物质的程度由放射性物质的同位素组成及其在溶液中的状态决定。如果放射性物质被吸附在机械杂质上或者本身处于胶体分散状态,则放射性可被有效地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水的澄清度决定了放射性物质的回收程度。对于放射性物质的真溶液,絮凝沉淀的去除效果相当小。然而,在被处理水中存在分散杂质,或人工使水浑浊时,
对许多同位素都可能得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