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郑州江宇水务工程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请登陆后台添加(banner)标题

新闻中心

| News

航拍都江堰,探秘千年水利遗产,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何分水泄洪(I-52)

* 来源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9-05-30 * 浏览 : 494

汹涌的岷江因她而温顺;旱涝无常的土地因她而成为天府之国,从此水旱从人;两千多年来她依然在造福人类,输送出涓涓细流,灌溉了沃野良田,而灌区还不断扩大与增长中,这就是都江堰。


近段时间,暴雨洪水袭击四川,省内多地出现险情。岷江水流超限,但同样位于岷江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安然无恙,暴雨洪水也奈何不了她,继续用坚强的身躯庇护着这方水土不受侵扰。



下面这是来自都江堰市航空运动协会-孙健老师航拍于11晚上的作品,让我们一起用上帝的视觉去看洪水流过都江堰水利工程时的情形吧!




▲洪峰过境—都江堰市航空运动协会孙建拍摄


正是有了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水旱严重的成都平原才从此沃野千里,水旱从人,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自动分流与密如蛛网的河渠,再大的洪峰也奈何不了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也就是说咱们都江堰是安全的,而且永远不会被水患,不会被洪水所袭击伤害。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的都江堰(约公元前256~前251)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她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水利工程


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


两千多年以来,她送出涓涓细流,灌溉沃野良田;她化身泄洪斗士,守护成都平原。世人赞叹它的经久不衰、水旱从人的时候,你懂她的原理吗?


都江堰水利工程直观讲解视频


文献中关于都江堰的记载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座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她的出现经历了什么?




那么历史上面对洪水,

古人是怎么办的呢?


让我们一起探秘古蜀水利技术的前世今生吧!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传颂于后世。传说中大禹曾在巴蜀多地治水,而事实上,大禹变堵截为疏导的方法,就是从治理岷江开始的。《尚书·禹贡》中载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就是说大禹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首先应用在了与成都平原息息相关的岷江治理上,这种理念对后来的蜀地水工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宝墩时期:早期御洪技术的萌芽


其实,早在大禹治水之前的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就已经有了御洪技术。宝墩文化古城群的时代为距今4500—3700年前,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这个时候成都平原的气候变动幅度增大,旱灾、水灾交替频繁,突发的洪水常常冲毁人们的定居点。 


宝墩文化城址的分布


因此,宝墩时期城址大都选择在“远支流,近干流”的河流台地上,这样既能避免水患,也便于取水和渔猎。而这些城池的布局大多与河流平行,加上城内地面高于城外,古人利用地势沿台地边缘筑起了墙垣来防洪。这是先民最早抵御洪水的方法之一。

宝墩时期郫县古城的城垣还采用大量河卵石来加固城墙,而古城采用的独特“竹木护石”技术则被视作其后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大放异彩的竹笼络石技术的萌芽。



商周时期:水利技术伴随农业发展


从距今3700年开始,宝墩文化走向衰落,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另一个强大的文明——三星堆文化(距今3700-3200年)兴起,它与之后的金沙、十二桥文化(距今3200-1500年)共同构成了商周时期蜀地青铜文明的高峰。这时候,水文变迁仍然是影响蜀文化发展最强大的外在因素之一。

商周时期蜀国古城依然沿用了滨河而居的布局,这样固然便于生活取水和渔业捕捞,但同时也需要城体具备很强的抗洪能力。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三星堆古城遗址,其走向就与鸭子河相同,各城壕与城址内外的马牧河、鸭子河互相沟通,既有防御的功能,又有水上交通的功能。高大、厚实的城墙,以及城墙内外侧地层的差别则显示了城墙除了具有抗御外敌侵略的作用外,还具有抵御洪水的功能。

在建筑上,古蜀人也采取了不少防洪防潮的措施。早在宝墩文化时期,蜀人已开始利用干栏式建筑来抗洪和防潮。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古城和十二桥遗址都发现了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这种建筑的居住面高于户外地面,在房屋居住面与地面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间,有利于防潮抗洪。同时,十二桥遗址的建筑遗迹显示,这时候圆竹、竹篾等材料在建筑中大量运用,上承郫县古城的“竹木护石”技术,更是日后蜀地独特“竹笼卵石”技术的先声。


十二桥遗址小型杆栏式建筑F1结构图


此外,干砌卵石技术也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初步应用。人们在城市和聚落中通过堆砌卵石埂来防水防洪。金沙遗址就发现了两条由卵石砌成的埂子,这是成都现存最早的以堆砌卵石建筑河道护坡的水利工程。


金沙遗址出土的卵石埂子


发展中,伴随古蜀文明进程的水利工程有了更高层级的意义。



开明:与治水联系最为紧密的王朝


从春秋后期开始,古蜀王国进入传说中的开明王朝统治时期,这是古蜀文明中与治水联系得最为紧密一代王朝。

首先,传说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开明氏来自于荆楚地区,其能够在成都平原称王,就缘于治水之功。而且,成都平原大量出土的船棺葬有可能与蜀开明氏族有密切关系。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全景


2000年,在成都市中心商业街发掘出了一座大型多棺合葬的船棺、独木棺战国早期墓葬,据推测该墓葬可能就是甚至就是蜀王的墓地。墓坑长30.5米、宽20.3米,面积达620平方米,保存船棺等葬具17具,不仅规模、体量大,而且棺木制作精致,墓中还伴出多具陪葬匣形棺,非一般船棺所能比拟。船棺上有许多“十”字形的刻画符号,根据汉晋时的文献资料,蜀王开明王朝以太阳作为王朝和王族的命名,再加上墓葬年代正是开明王朝的统治时期,因此推测该墓葬可能是开明王族甚至就是蜀王的墓地。除此之外,蜀地数量众多的船棺葬揭示了蜀文化与水的密切的关系。


商业街船棺棺木上的刻划符号


那一时期,水患仍然很严重。因此治水成为古蜀社会的要务,在开明氏的带领下,成都平原的水工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从成都方池街、指挥街等遗址先后发现多处防洪、支水、护岸的水利工程。专家分析,至春秋晚期,成都平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工艺,开始普遍使用笼石技术、干砌卵石埂与木桩技术。同时,这些工程可能已经从之前单纯的防水、排水逐渐向引水灌溉的系统工程发展。

古蜀先民在长期与纵横河流的斗智斗勇中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可行的治水之路,成都平原之所以能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正是蜀人治水技术与古蜀文明同步发展的结果。蜀人取法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不仅成为日后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重要内容,也对中国古代水工技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古堰之水从远古流淌至今,风云变化、岁月更替,都江堰水利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够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人们赞美都江堰“泽被千秋”“功著万代”。为了纪念李冰的历史功勋,人们在都江堰水利工程旁的玉垒山麓修建了二王庙。



▲川主李冰


右侧整面墙壁刻了李冰传世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深淘滩是岁修时,淘滩(清淤)河道的深度,必须挖到李冰埋下的石马,才能保证内江(灌区)的进水量。



低作堰是飞沙堰修筑高度,必须低于内江河道,才能确保排沙泄洪的效率。


除此之外,还有八字格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遇湾截角是说河流弯道中起的地方,要在岁修时截去锐角,改变流向,减轻对堤岸冲击力。



逢正抽心是说在顺直的河段,要在岁修是把河床挖成“凹”字型,使江水安流顺轨。


到了清代,在前人经验之上,还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全文仅60字



中间三句系统描述了岁修的施工流程,首尾两句则谆谆告诫,必须以李冰的教诲防患未然,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

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

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

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

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著名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直书: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内容参考:

“润泽天府——古蜀水工遗产”——成都博物馆

“航拍举世无双依然造福人类的千年水利工程-都江堰洪水流过情形”——早安都江堰



文章来源: 云水墨梓、早安都江堰

本期编辑: 阿丹、海超、檬檬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分享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不意味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公众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使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